清华小说

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 清华小说 https://www.qhxs.org]

清华小说>枯荣界 > 上部战斗篇 1(第2页)

上部战斗篇 1(第2页)

饥饿,犹如一条毒蛇纠缠不休。日寇的封锁,群众进不了山,抗联出不了山,粮食奇缺。尤其是冬季,齐腰深的大雪,把秋天落地的果实尽数覆盖,战士们只能靠吃积存的一点干菜和扒一些可吃的树皮度命。干菜吃没了,树皮扒没了,最后,战士们就吃身上带皮革的物品,战士们忍着剧烈的心痛,把与自己征战多年心爱的战马杀了吃掉,使得抗联无一支骑兵队伍,都变成了步兵。

抗联队伍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着抗日斗争,牵制了日寇大部关东军主力,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极大贡献。

--------------------------------

“救命水”

水是万物之源,任何生命都离不开水。

离开水的灌溉和滋养,万物将无法生存和成长,世界将是一片荒芜。

1939年夏秋之间,兰棒山一带奇旱,草木枯黄,地面干裂。这对在敌人封锁下生活条件本已十分艰苦的抗联战士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无水,部分伤病员病情开始恶化,整个密营面临着无水作炊的危险,抗联战士们渴得眼睛发蓝,四肢酥软,浑身无力。

必须找到水!总指挥周保中紧急动员总部全体人员四处找水。战士们拖着孱弱的身体,爬坡下坎,在密营周围的百米范围内寻找了几天,也没有发现水源,战士们已累得精疲力尽,失去了信心。周保中见此情形,鼓励战士们,尽可能地扩大找水范围,一定能够发现水源。

总部有个秘书叫金京石,朝鲜籍战士。几天来,他同战友们一同艰难地寻找着水源。一天,在距抗联密营500米处,他突然发现了不远的山沟里,有一处野草长得青郁,与别处不同。他马上意识到此处可能有水,不知哪来的精神,沉重的身体变轻了,他来到草滩前,急不可待地用双手去扒草底的泥土,一下,两下……手磨破了,出血了,他仍继续扒着,泥土潮湿了,水渗出了,一会儿便汇成了一注,他兴奋地趴在泉边“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口,边喝边喊:“我找到水了!”战友们闻迅赶来,争抢着喝了起来,然后将金京石围住,抛向了空中,密营顿时沸腾了起来。泉眼不大,但水流源源不息,战士们称为“救命水”。总指挥周保中为奖励金京石找水有功,就以他的名字命名此泉为“京石泉”。

老抗联战士陈雷为周保中命名的“京石泉”题字。李兴发拍摄于宏伟镇小会议室,2000.6.19。

每逢佳节七台河市区内的学生到“京石泉”等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从此,“京石泉”滋养着抗联战士们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1994年10月,七台河市人民政府将“京石泉”所在地的后半截河村,正式命名为“京石泉村”。

-------------------------

兰棒山的电波

“滴滴达……滴滴达……”

从兰棒山下面的京石泉附近,传出了电波声。

当电译员李俊把耳机摘下来,告诉总指挥周保中“通了!通了!”时,他们异常的兴奋。

说起这部电台的设立,还真不容易呢!

1936年初中共满洲省委撤销,东北形成四个省委,党组织缺乏统一领导,而且同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也都失去了联系。吉东省委领导人周保中认识到,领导抗日斗争的胜利,必须及时听到上级的指示。在这种情况下,1938年周保中同志亲自几次到苏联联系电台器材。

第一次取得苏联比金市的支持,弄得电台的收发器材,在运往兰棒山密营的途中遇敌人阻击,电译员卓文义英勇牺牲,收发报机损失。

后来,经过周保中的再次努力,终于从苏联弄回全套电台设备器材。无线电台需要架设在地势较高的地方。遵照领导指示,电台架在了泉水旁,为便于对方呼叫,吉东省委和二路军总部将此电台命名为“京石泉”国际电台。电台可与苏联伯力远东地区互通电报,可以收听到中共中央从延安发出的电波和新华社发出的广播。

当时二路军总部任命李俊同志为电台台长,负责收音,记录电台新闻,并为后来于1940年创办《东北红星壁报》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消息。

“滴滴达……滴滴达……”

由于这部电台的建立,及时收到了上级的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兰棒山区广大抗联将士对敌斗争的勇气。

《诞生兰棒山的我市第一张报纸》王玉琦

座落于我市茄子河区宏伟乡北部的兰棒山,由于其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当年曾是东北抗日联军活动的好地方,著名抗日将领周保中、赵尚志都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其中赵尚志还在兰棒山抗联密营编印过《东北红星壁报》,这是我市出版最早的第一张红色报纸,匆庸置疑,赵尚志当是七台河新闻报界的先驱。

据档案工作者林伊同志介绍,赵尚志是在一九四〇年三月下旬以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周保中为总指挥的名义进驻兰棒山营地的。五月中旬总部为加强对抗联战士的宣传工作与文化教育,决定利用手头有一部无线电台的条件创办一张报纸取名叫《东北红星壁报》、用蜡纸油印,每期四张蜡纸八个版面。第一期在周保中的关怀下,由赵尚志亲自编审,既有时事政治又有战士生活,大受欢迎。于是总部决定要坚持办下去,保证每月一期。并通过党员大会形成决议,推选副总指挥赵尚志、总部秘书王春发、秘书处主任金京石、电台台长李俊、警卫队政委姜信泰五同志为壁报委员会委员,赵尚志同时担任主笔。

上部战斗篇1

《东北红星壁报》五委员的具体分工是:赵尚志既当“总编又是撰稿人,王春发负责刻印,金京石做编辑,李俊负责收听、记录电台新闻,姜信泰负责提供游击活动稿件。壁报自五月中旬创刊到九月十日出完第五期因王春发牺牲而丢失所有资料停刊,共出版五期。其中六月二日出版的第二期报纸中的一张好不容易被保存下来,现珍藏于北京中央档案馆。据亲眼看到这张报纸的林伊称:这期报纸内容十分丰富,计有社论、国际要闻、中国抗日消息汇报、东北抗日战讯、东京特讯、民族英雄传记、小说、诗歌、谜语、转载新华日报文章等诸多栏目五十余篇稿件。令人惊奇的是还有“昨日新闻”,登载了6月1日广西我军大捷的电文。

本期报纸还登载了赵尚志悼五军三师师长张镇华及诸烈士的挽联:“锅盔山前皎洁雪地透红斑应知将军经鏖战,宝石河头凄凉月夜对青流岂料英雄殉节休。”与此同时,赵尚志还以“向之”笔名,写了千字短论《纪念红色的五月》,韵文《土野的诗歌》、《将就一点儿》、《春日卡击》等文章。报纸告诉我们:将军并非一芥莽夫,乃是兼资文武的全才。

《东北红星壁报》是抗联烈士用生命和热血出版的报纸,是先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如果能得到一张《东北红星壁报》的复印件,将是七台河报人的光荣。但无论如何,《东北红星壁报》作为七台河之最,是要写进七台河新闻史的。

----------------------------------------

小孤山英雄

小孤山,本是兰棒山正南一座极普通的小山,如今,从它周围良田百顷、农民勤于耕作的一片和平景象里,已很难想象当年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寇艰苦作战的悲壮场面。

然而,在六十年前,这里发生了一场令日寇闻风丧胆、令抗联全体将士精神大振的悲壮战斗,小孤山也因此次战斗而被定为“十二烈士山”从而名声四播,列黑龙江省四大重要史迹地之首。战斗中十二烈士英勇就义的事迹演绎成一段可歌可泣的小孤山英雄传奇。

一、战略撤退

1938年春,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

日本侵略军纠集了伪三江省地区日本守备队、日本屯垦团和伪兴安军、伪武装警察队等各反动武装近10万人,从哈东地区松花江两岸,北至小兴安岭,南至完达山脉,对抗联部队进行了全面围剿和进攻。仅在兰棒山区,敌人就纠集日本军、伪29团、伪30团、伪35团和伪兴安军蒙古骑兵2000多人,企图将我抗联消灭殆尽。

为保存抗联的有生力量,更好地粉碎日寇的“围剿”计划。二路军总指挥部做出紧急指示,命令五军三师迅速集结八、九两团,向勃利、密山地区转移。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末世之我修了个仙  我,童话恶毒后妈  不要相信温柔美人  重生N次后,修仙只为活过十岁半  谁让他当藩王的  吕布的游戏  斩妖除魔,从道门秘术开始  我家小师妹一心摆烂  锦绣盛唐:我的父亲是李世民  重生61:我靠赶山打猎发家致富  已定的宿命  七年后,我把暗恋对象踹了  混沌天帝  深渊潭龙  遮天之伏羲大帝  侯府奶崽的心声泄露后扭转国运了  重生开个网吧,成了IT界公敌?  天域丹尊  秋漓星野  穴脉通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